历史版本:2018.12.26 - 29 ········ 初版
0. 写在前面
笔者的话:区别于实体物品的收藏,数字收藏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存放于介质中的一串数据。相较于实体物品所具有的真实感,数字收藏近乎无形,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私人而言,数字收藏品实际上只具有使用价值。从这一点来看,对同一物品,实体收藏的价值应高于数字收藏。从收藏的价值最大化角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优先考虑实体收藏。
在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下,数字收藏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最为显著的便是轻量与便携,同时即时性也提升很多。本文将着重介绍私人向的视频、音频 (特指音乐) 的数字收藏,附带提及书籍的数字收藏,旨在引导读者在一般环境下建立良好的数字收藏观念和意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涉及知识虽广,却并不艰深,基本都是浅显易懂的内容,如有耐心看下去,相信读者必能有所收获。
注:本文所指数字收藏均为私人向,以下为免于赘余,不再重复。
1. 原则
笔者认为进行数字收藏应遵循以下原则:
- 收藏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虽然往往是凭借个人喜好进行选择,但实际上除此之外还应参考其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 品质应首选可取得的最佳品质,次之为可接受的最佳品质。这里的品质并非单纯指画质或者音质,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
- 数量在精不在多,包罗万象的收藏其实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我们不是在开博物馆
- 注重资料的有序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怎么操作。
2. 视频篇
2.1 基础知识
为避免文章篇幅过长,本文假设读者已了解一些视频基础知识,如分辨率、码率、位深、编码方式、封装容器等。如有需求,这些常识性内容均可通过搜索引擎在几分钟内知悉。
2.2 片源
对于一个视频档案,应首先了解其来源是什么。片源好比一个视频的出身,对于评价这个视频极为重要,其重要性远远超出这个视频的其他任何属性,比如编码方式或者参数等等。因此不要认为“ 1080p 一定比 720p 好”,“体积大的画质就好”,这是常见的误区。
下面说说常见的且可能具有收藏价值的片源 (枪版什么的就直接滤掉了) :
-
DVD
实体光盘,需 DVD 播放器方可播放,经抓取 (移除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 后成为数字文件解除此限制。在市面上发行的 DVD 一般分辨率为 768 x 576 (PAL 标准) 或 720 x 480 (NTSC 标准),码率 5000 kbps 左右,视频轨采用 MPEG-2 编码,音频轨一般会使用 Dolby Digital (AC3) 编码,两声道或多声道都有,字幕轨使用 VobSub 格式,带有章节信息和导航菜单。 -
HDTV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分辨率 1280 x 720 以上,常见 1080i (电视节目常采用隔行扫描,Interlaced)。这类片源是通过采集设备获取高清数字电视信号得到,在发布时通常会被发布组反交错 (Deinterlacing) 处理成 720p 或 1080p (逐行扫描,Progressive),一般来说清晰度尚可,只是往往带有台标或硬字幕或其他与视频画面无关的内容,且音质一般。也有发布组会在发布前专门处理来去除片源中的台标,达到无水印的效果。 -
WEB-DL
顾名思义,Web Download,这类片源是来自于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如 iTunes、Amazon、Netflix 等,实际上为发行商提供给流媒体服务提供商用于流媒体渠道发行。国内虽然也有哔哩哔哩、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流媒体服务提供商,但和国外的相比,不仅视频质量差距很大,而且音频劣质,同时往往还被加上了各种水印以及打上了硬字幕,毫无收藏价值,因此不在讨论范畴。国外流媒体服务提供商没有擅加水印的习惯,且由于其均向不同语言的观众提供服务所以也基本上不会制作含硬字幕的视频,但是,他们都有着完善的版权管理机制,其视频内容都受到 DRM 加密保护,且加密方式各不相同。通常来说,制作 WEB-DL 的发布组先取得被加密保护过的视频源码,再利用工具移除视频带有的 DRM,然后发布。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是无损的,即视频轨、音频轨、字幕轨均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时候会进行重编码,但一般只是视频重编码,音频和字幕不变,且这类重编码和压制不完全相同,通常不会对参数做过多的考究,这时称为 WEBRip。 -
BluRay
蓝光光碟,也常被称为 BD (Blu-ray Disc),实体光盘,需蓝光播放器方可播放,经抓取 (移除 DRM) 后成为数字文件解除此限制。蓝光光碟作为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最高规格的数字影像发行方式,其定位就决定了它将成为收藏的首选。BD 规格极高,普通蓝光碟一般包含分辨率至少 1080p (1920 x 1080) 的高码率 (25 Mbps 左右) 视频轨 (常用 AVC 编码),选配 DTS-HD Master Audio 或 Dolby TrueHD 编码的次世代无损多声道音轨 (多达 7.1 声道),同时搭配多条杜比音效副音轨 (有损编码),这些音轨涵盖了不同语言并且常常包含导演或主演的评论音轨,再加上多条不同语言的 PGS (Presentation Graphic Stream) 字幕轨,并且有完整的 BD 导航菜单和章节信息。此外,除了正片外,BD 还带有齐全的花絮和特典等等。可以说 BD 的诞生就是为了带来家庭影音的终极体验,就是为收藏而生。而最新面市的 UHDBD (Ultra HD Blu-ray) 蓝光光碟,含有分辨率 2160p (3840 x 2160) 的超高码率 (50 Mbps 以上) HDR (标配 HDR10,可选配 Dolby Vision) 视频轨 (HEVC 编码),选配 DTS:X 或 Dolby Atmos 全景环绕声音轨 (无损编码,至少 7.1 声道),其余与普通蓝光碟配置相同,同时字幕轨也具有 HDR 效果。UHDBD 可谓将人们的观影体验再度提升了一个台阶。实际上,在 UHDBD 问世之后,家庭影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电影院级别的视听享受了,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介绍完几种具有收藏价值的片源之后,接下来就是更加详细的分析了。
2.3 Rip 和 Remux
上面谈到的都是片源,但是除非作为发布组的成员或自己从事发布工作,否则一般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发布组发布出来的成品。
-
对于 DVD,一般会以原盘形式发布。所谓原盘,可以理解为将 DVD 光盘抓取出来的文件打个包,然后直接发布出来。文件格式通常为 ISO,也可能是原生的文件夹形式,这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由于是直接抓取光盘得到的文件,因此跟原来的 DVD 所含内容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不同在于没有了 DRM 限制) 。实际上,你可以将这些文件重新刻录到一张空白光盘上以在 DVD 播放器上播放。此外,也可以制作 DVDRip,一般是把 DVD 视频轨采用的 MPEG-2 编码格式重编码成 x264 格式以换取更高的压缩比达到减小体积的目的。
-
对于 HDTV,可以源码发布,将采集到的视频流和音频流封装到一起即可。有时发布组也会对其进行重编码,产生 HDTVRip,重编码的目的在于减小文件体积,求取画质和体积的平衡。
-
对于 WEB-DL,因流媒体服务提供商不同,视频轨的参数有所区别,但音频轨一般都使用 Dolby Digital (Plus),声道数可多至 5.1 声道。发布组最终发布的 WEB-DL 或 WEBRip 成品,视频轨一般采用 x264 编码,音频轨保持不变,字幕轨封装 srt 格式的字幕,再加上章节信息。
-
对于 BD,原盘形式的发布主要有 ISO 文件和 BluRay Folder (蓝光文件夹结构)。不少发布组喜欢对蓝光原盘进行 DIY,一般是添加音轨、字幕,修改蓝光导航菜单等等以此实现更多资源的集成与定制化。比如原来的蓝光原盘中没有国语配音的音轨,也没有中文字幕,这时候就可以通过 DIY 为其添加上去,经过 DIY 的原盘一般以 ISO 文件发布,方便有蓝光播放机的人刻盘使用。而 BluRay Folder 则是原生的蓝光目录文件结构,与 ISO 没有本质区别且可以互相转化。
另外,部分发布组或个人会将蓝光原盘 Remux 成一个独立的视频文件。所谓 Remux,就是将 BD 中的视频轨、音频轨、字幕轨、章节等内容混流到一个视频文件中,实际上是一个重封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视频、音频等各部分内容均未发生改变,所以可看做是无损封装,而这个封装过程所使用的容器是可选的,目前常用的容器是 Matroska (文件以 .mkv 为后缀),因其兼容性强、开源且优秀。此外,在 Remux 的时候,可以自行挑选要保留哪些轨道,剔除哪些轨道,也可以添加来自外部的轨道,从而只留下自己想要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 Remux 是一个无损混流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完全可逆。显而易见,你不可能从混流得到的文件中逆转得到被剔除的音轨和字幕轨,然而,即使 Remux 时保留了原盘中的所有轨道,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逆操作得到原来的蓝光原盘文件结构,这是因为蓝光原盘是一个整体性的复杂目录结构,Remux 没有保留也难以保留下重建原来蓝光目录所需的所有信息。但是,只要愿意,你可以用 Remux 得到的视频文件,创建出一个新的蓝光目录结构,并且可以刻录到光盘中。对不是很看重蓝光导航菜单以及并不十分追求完整蓝光播放体验的人,以及更执着于欣赏影片本身的人来说,Remux 是不错的选择。
BDRip 一直以来都是高清爱好者的热门话题,互联网上有无数的压制组正致力于制作出高质量的 BDRip。所谓 BDRip,是指在拥有了 BD 这样优秀的片源之后,对视频进行重编码,用尽可能小的体积换取尽可能好的画质。高质量的 BDRip 应当是在体积和画质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的成品,实际操作上,是通过合理且高效率的码率缩减和适当分配从而在尽可能小的体积下实现接近原盘的画质。催生 BDRip 的动因是当初 BD 问世时硬盘容量单价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而 BD 的高码率虽然带来了高画质,可是体积也很庞大。于是一批执着于视频压制技术的人便开始研究视频压制参数,通过参数的优化调整实现体积和画质的平衡,一方面这能彰显技术实力,某些厉害的压制员不仅能实现小体积高画质,还能修复原盘中存在的瑕疵,使画面更加完美;另一方面也造福了广大存储空间不是那么充裕的高清爱好者们。时至今日,已涌现出一批压制质量上乘的小组,他们的 BDRip 成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其中有不少人是宁收 BDRip 也不收原盘。另外,由于 BDRip 大多只处理视频轨,因此在选择音频轨和字幕轨上也具有广泛的自由度。
2.4 收藏取向
相信看过上面的内容,读者应至少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在有蓝光源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再去追求其余几种片源。说的很对,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要收藏,除了视频本身的质量外 (姑且称为硬质量),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内容 (软质量)。
-
首先,是对于各种内容有区别的版本的选择。众所周知电影常常有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之分,这时就面临抉择。当然,读者完全可以全都收藏,这没问题。但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应该怎样来面对这个问题,如果要抉择,应该凭借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笔者认为作为艺术作品,尊重创作者的意愿应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个人的喜好。因此在有导演剪辑版时应当首先予以收藏,然后才是根据自己喜好决定是否收藏公映版。虽然大多数导演剪辑版的时长要长于公映版,换句话说公映版是子集,但读者不应固封于此,应当看到收藏背后的价值和态度所在。至于删减版和未删减版也应如前所述同等对待。最开始的原则一章中关于品质那一条实际上也说的这个问题,笔者比较偏执,在国内影院选择影片观影时如果遇到已知的存在删减的情况,基本会马上放弃,与其看一部不完整的影片,或者说难听一点是被各种因素强奸过的影片,倒不如不看。观影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观众理所当然地应当看到创作者所希望被观众看到的东西,毋需修饰也不能容许修饰,对于收藏也当如此。 -
然后,对于同一内容,也存在选择。就拿品质最高的蓝光来说,存在区域不同而出现的版本不同,如美版英版日版德版。通常而言,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音频轨和字幕轨上,至于视频,内容是一致的,只是画面由于不同的制作过程可能存在细微差异,比如有的版本可能看起来观感略好一些。笔者的看法是,除非有极为明显的差异,比如有的版本色彩不对 (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低,毕竟 BD 是商业产品,需要有品质保证),否则的话大可不必执着于此,挑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
最后,需要指出一种特别的蓝光版本。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标准收藏,简称 CC。这是美国的一家私人公司,专门发行“重要的杰作及当代电影”的“权威”版本。这家公司的目标是:以最严谨的数码科技及制造标准,把在世界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以最接近导演及制作人的构想,来重现影片的本来面貌,再度重新发行影碟及DVD。 (笔者注:CC 早已开始发行蓝光,经由 CC 发行的蓝光,被普遍认为具有最为顶级的收藏价值)
2.4.1 三次元作品
说二次元与三次元只是为了便于区分,这里所谓的三次元作品指除通常的动漫作品以外的所有类型视频资料。
毋庸置疑,收藏蓝光原盘是永远正确的选择 (与原盘无实质区别的 Remux 同理),只是,这样做会需求大量的存储空间 (普通 BD 体积一般为 25GB ~ 50GB,UHDBD 体积为 60GB ~ 100GB),因此有些时候也需要关注 BDRip;另外,对于一些年代久远并未发行蓝光的作品,也需要从其他片源中择优。
-
对于 BDRip 的选择,就如其本身一样一直是热门话题,高清爱好者们常常讨论的话题就是哪个组压制的什么作品质量如何。评价一个 BDRip 是好是坏并非单凭直觉,其中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但是这里先不作叙述,至于为什么,在后面会说明原因。
-
对于没有发行 BD 的作品,在选择上就比较被动了,因为缺少参照。大体上可以按如下顺序考虑:
WEB-DL/WEBRip -> HDTV/HDTVRip -> DVD/DVDRip
这主要是考虑到 DVD 本身分辨率较低,但并不是说 DVD 的质量就不好,DVD 同样是有规范制作流程的商品,其质量由发行方背书。而上面的排序也并不绝对,比如有的 HDTV 片源实际上和 DVD 处于同一规格水平。这里就涉及到视频分辨率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一个视频只有其原生分辨率才有意义,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视频文件都可以很轻易的将其分辨率升高或降低到任意水平 (只要有人愿意且不在乎成品质量,即便是 DVD 规格的视频也能拉伸到 4K 分辨率,然而看起来未必就“高清”了)。多说一点:升高或降低视频的分辨率都对视频画面有一定损害。从实际来看,降低分辨率的损害较小而升高分辨率的损害严重,目前的演算法可以做到在降低分辨率的时候几乎保持住原来的画面质量,而在升高分辨率时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就比较困难 (并非不能实现)。
对于原生分辨率,显然是越高越好。而对于 WEB-DL,就目前主流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来说 (前文已说过,国内的不在讨论范畴),可以认为其视频源母版应当是一致的 (来自发行商),因此在分辨率相同时,码率就基本上决定了视频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视频文件的体积 (因为音轨的规格通常都一样)。那么在码率上,通常 Amazon 的片源码率最高,其 1080p 视频基本都是 10 Mbps 以上,有时可接近 20 Mbps,而 iTunes 在同样分辨率下只有 6000 kbps 左右,Netflix 在两者之间。不过 Netflix 有其他流媒体提供商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多种语言的字幕,这跟其是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有关。而在 4K HDR 视频得到发展之后,流媒体视频服务提供商们也已开始提供 4K HDR 规格的视频观看体验了,一定程度上这对蓝光产业形成了一点冲击,但不要误会,蓝光依然是家庭影音的终极体验,只是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购买蓝光光盘外多了一些选择,如果可以接受降低一点音频规格 (WEB-DL 的音轨相比蓝光所带的音轨差距不小) 和其他方面的体验,那么购买流媒体视频将是不错的决定。尤其是流媒体还具有蓝光所不具备的便携性,且通常都跨平台 (跨操作系统,跨设备) 提供服务,这都是不可忽视的优势。
不过,对于国内来说想要以正常方式享受这些服务有一定困难,所以更多都是接触到发布组所提供的移除 DRM 的资源,这样就变成了普通视频,虽然失去了一些特性但其本身的质量依旧可观。且就体积而言,同等分辨率下 BD >> BDRip > WEB-DL/WEBRip。
等到要选择 HDTV 或 DVD 的时候,意味着这基本上是非常古老的资源或者稀缺资源,此时大可不必纠结了,有什么收什么好了,反正也没多少选择的余地。 -
最后提一下 UHDBD,这类蓝光原盘问世时间不算很长,但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蓝光发行标准,近些年的作品几乎都在发行普通蓝光的同时发行 UHDBD,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而意义重大的作品会进行重新修复和制作,以 UHDBD 的形式再度发行,其收藏价值不言而喻。UHDBD 的发行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人们对更加极致体验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家庭影院的观影层次和视听享受。
UHDBD 的最大进步并不是分辨率的提升,而是 HDR 的引入。由于篇幅和主题的关系,本文不科普何为 HDR,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了解。这里笔者想说的是,UHDBD 标准中融入了大量新的视频图像标准,而最直观的便是通过 HDR 表现出来,这些新的标准为 UHDBD 的画面质量提供了保证,相比以前提升巨大。
目前并没有多少压制组从事 4K 的 BDRip,一方面是因为分辨率的提升客观上要求码率的提升,这与 Rip 的目标产生了一定冲突;另一方面 HEVC 作为当前最先进的视频编码方式之一,已经被 UHDBD 纳入标准之中,因此很难像以前那样通过改变编码方式来换取更高的压缩比从而缩减体积。目前要制作 4K 的 BDRip 基本只是优化编码参数,但是 HEVC 由于其自身已经集成了很多优秀的特性所以留给压制者发挥的空间有限 (或者说研究得有限) 而且效果并不那么显著,因此 4K 的 BDRip 实质上更像是牺牲微不足道的画质换取体积减少,听起来跟以前制作 BDRip 似乎一样但其实已经有了区别。
因此,对于 UHDBD,笔者推荐直接收藏原盘或者 Remux。另外,对于 Remux,目前 MKV (Matroska) 尚不支持 UHDBD 的 Dolby Vision layer (实质是 Matroska 尚不支持 dual layer setup),即无法用 MKV 文件实现 UHDBD 所含的 Dolby Vision 的回放,只能回放 UHDBD 标配的 HDR10。因此想要 Dolby Vision,除了保留原盘结构暂时没有其他办法。Update: MKV 已支持 Remux 含 Dolby Vision 信息的 UHDBD。
2.4.2 二次元作品
Q: 为什么要把二次元作品单独拿出来说呢?
A: 这是因为相比三次元的真实场景,二次元的场景比较简单,主要由线条构成,此外二次元的素材多来自于作画,再加上动漫作品的制作方式和流程,这导致了二次元的收藏选择要更为复杂和特别。
具体来说,二次元作品在画面上相比三次元更加容易出现瑕疵,比如可能出现原生分辨率不足而被拉伸的情况,还有就是易产生色带和锯齿等等。这些瑕疵在不同作品的蓝光中明显程度不同,有的比较严重有的则较轻微。因此对于二次元作品,对原盘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修复十分重要,从而 BDRip 显得更具意义,值得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谈三次元作品时对于 BDRip 说得较为简略的原因,在这里说显得更为合适,且由于很多方面的共通性,适用于二次元作品的标准大多也同样适用于三次元。
-
那么,如何挑选 BDRip 呢?
由于笔者并非专业人士,这里引用动漫压制组 VCB-Studio 组长 LittlePox 的话来回答:评价一个 BDRip 好坏,绝非一个单纯的评分,而至少要考虑到以下方面:
瑕疵修复:指用 avs/vs (笔者注:AviSynth/VapourSynth,均为视频文件后期处理工具,常用于压制工作) 修复片源固有瑕疵,同时控制副效果的水准,有些番天生没有什么瑕疵,那么这项就不重要
还原度:编码还原画面的好坏
编码效率:编码参数是否够高够合理,是否使用 HEVC 等最新科技。这一条要搭配还原度一起看,还原度高,编码效率高,意味着体积中等,画质好;还原度高,编码效率中等,那就是画质好但是体积大
附加内容:各种音轨,特典,CD 等
体积控制:是否很有效的控制总体积,并且定制度高,让收番的人可以不用废很多硬盘带宽,或者可以自己定制
播放/编辑兼容性:AVC/HEVC,8bit/10bit,MKV/MP4 的取舍要公正的评价 BDRip ,以下五要素缺一不可:
a. BDRip 成品和它对应的原盘
b. 正确的播放/截图方法 + 底线的观看硬件
c. 最大限度符合你的读者看片观的评价标准
d. 一双经常对比,训练过的眼睛
e. 足够的时间耐心去采样对比明确参考标准以后,具体而言,挑选 BDRip 可以这么操作:
从那些广泛被接受的组开始,选一个下载;
如果不满意,找出你不满意在什么地方,选一个在这方面更好的组;
直到你觉得这就是最好了,或者懒得再选了。
从上文可以看到,判断 BDRip 的质量已经涉及到视频的播放环节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从视频篇开始到现在为止都谈的是视频来源的问题,即初始环节,属于收藏的头部,还没有牵涉过怎么“看”的事,即终端体验环节,属于尾部),这个问题将单起一个章节进行说明。
2.5 以正确的方式欣赏
有读者可能会说,看视频谁还不会吗?用播放器打开不就行了。
没错,操作上确实是这样,但这其中所蕴含的门道却相当的多,甚至值得为此单独撰写一篇文章。不过在这里,一切从简,不讨论技术细节,只想告诉读者怎样才是观看视频的正确方式。
首先,送给读者朋友一句话,同样来自于 VCB-Studio:
现在的高清视频观看体验,瓶颈不在片源,也不在制作,而是在播放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放环节是视频观看体验的极为重要的部分。从终端用户体验来说,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片源,毕竟视频最终是要用眼睛来收货的。当且仅当优秀的片源与正确的播放环节相结合时,才可能有出色的观看体验。
对于观看视频来说,硬件条件自然重要,比如拥有一块好的屏幕或者能投射高质量画面的投影仪肯定是如虎添翼,不过,这里我们更关注具有通用性的软件部分,主要就是播放器了。
一个视频文件,通常包含视频轨、音频轨、字幕轨,有时还包含章节信息等。而一个播放器的工作,则包含以下环节:
- 分离
分离器对视频文件的封装格式进行解包,从中把视频轨、音频轨、字幕轨、章节信息等各自分离出来,而后送给解码器解码 - 解码
解码器主要负责对各个轨道进行解码,主要是视频轨和音频轨,因而可分为视频解码器和音频解码器。之所以需要解码,是因为视频轨和音频轨在视频文件中是以压缩编码方式储存的,比如视频的 AVC/HEVC 编码,音频的从 AAC/FLAC 编码到 DTS/TrueHD 编码等,这些被压缩处理的编码格式在播放时需要被解码成未压缩格式,比如视频变成 YUV/RGB,音频变成 PCM 等。然后将这些解码后的数据流送给渲染器渲染,或是送给对应的硬件设备如声卡等。 - 渲染
渲染器实际上是一个后处理的过程,主要处理对象是视频轨和字幕轨,因而可分为视频渲染器和字幕渲染器,经过渲染器处理,产生在屏幕上显示的最终画面
显然,所谓视频播放的门道,便蕴藏在这三个环节之中。要正确播放一个视频文件,意味着这三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从地位和层次来看,对分离器的要求最低,只要能正确分离轨道即可。而解码器和渲染器就十分重要了,这两者很多时候需要协同工作,因为渲染器接收到的是什么取决于解码器要喂给它什么。而评价一个播放器的优劣其实质也是评价其解码器和渲染器的优劣。
具体来说,像 QQ影音、迅雷看看这类播放器,算是毫无品质可言。其使用的解码器和渲染器几乎都是最初级和最简陋的,因此从这类播放器中出来的画面只能用“出个影儿”来形容,也就是仅仅能显示出图像而已。不管片源质量有多优秀,被这类播放器糟践之后得到的画面也不会比 “a piece of shit” 强多少。
目前,在视频播放环节,有一对天作之合,致力于带来最完美和极致的视频画面 (遗憾的是仅支持 Windows 平台):
-
LAVFilters & madVR
LAVFilters 是一套 DirectShow 滤镜的集合,包含分离器 LAV Splitter (Source),视频解码器 LAV Video Decoder 以及音频解码器 LAV Audio Decoder。其所支持的格式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常见的音视频格式,换句话说,一个 LAV 就足以满足解码的需求。
madVR (madshi Video Render) 是由 madshi 开发的 DirectShow 视频渲染器。在软件的主页上是这样介绍的:madVR is a high quality DirectShow video renderer.
Designed as a no-compromise approach, madVR tries to achieve the best possible video playback quality.而之所以说这两者才是天作之合,是因为 LAV 是很强大的解码器,并且解码过程采用的是高精度以保证质量,然而并不是所有渲染器都能直接接受 LAV 输出的高精度数据,且 LAV 并非必须和 madVR 捆绑使用,因此 LAV 在设计上提供了很多种输出格式,方便和一些低端的渲染器搭配也能工作:
![image](https://res.cloudinary.com/ripple3710/image/upload/v1545997016/78454-1-c_n4damv.png)关注上图中红框标记的 "Output Formats" 部分,可以看到基本都打上了 ☑,这是因为当前是和 madVR 搭配使用的,而 madVR 能够完美接受 LAV 解码出的内容,这些勾选的格式都能通吃,所以才这样做。但是如果搭配其他渲染器,比如 Windows 免费送的 EVR (Enhanced Video Render),那么就要去掉不少的 ☑,一般只勾选 "RGB24"。
接下来,就是要让 LAV 和 madVR 参与到视频播放中去。这两者都是作为外置 DirectShow 滤镜存在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支持自定义选择外置 DirectShow 滤镜的播放器都可以调用 LAV 和 madVR 进行视频播放。而现实当然不会这么美好,目前常用的播放器一般是 PotPlayer 或 MPC-BE,这两个播放器可以让 LAV 和 madVR 完美协作,此外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其他功能。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madVR 作为高质量的视频渲染器,对系统性能的需求尤其是硬件性能要求较高,虽然其下限较低,但是上限却高的惊人,说得夸张点堪称显卡杀手,不过获得的也是媲美顶级蓝光机的极致画面。madVR 内置多种可供选择的算法来对视频进行处理,不同算法各有特点,对硬件资源的消耗也各不相同。通常而言,要求越高的画面质量对硬件资源的消耗也越高,即使一些顶级显卡在面对 madVR 的个别算法在个别场景下也会显得有些吃力。但也不必觉得 madVR 是高端机器才配使用的东西,笔者只是想说读者需要量力而行,实际上只要设置得当,madVR 在一般硬件条件下也能呈现相当不错的画面,至少比前述 “a piece of shit” 强不少。说得风趣一些,用 madVR 看视频和玩一些大型游戏其实差不多。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 LAV 和 madVR,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两者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配置才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尤其是 madVR 不同配置方案下最终效果可能相差悬殊。而关于这两者的配置,需要另外的较长的篇幅,本文不再展开,但是这里提供两篇来自“万年冷冻库”的内容详实且易于理解的教程文章给读者供进一步了解 (有可能需要 K [科] X [学] S [上] W [网]):
▪ 系列之2─強大的外掛解碼方案-LAV Filters
▪ 系列之3─最強渲染器-madVR
总之,视频播放远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肯定有人拿着顶配电脑依然看着 QQ 影音之流播放出的辣眼睛的画面,这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笔者希望读者在看完这一章节后能够有意识的对自己的眼睛更好一些或者说至少知道怎么样可以取得更好的观影体验。
另外,对于 macOS 和 Linux 用户,虽然没有像 LAV 和 madVR 这样现成的解决方案,但是这里提供一种替代方案:使用 mpv。mpv 是一个跨平台的播放器,具有高度可定制性,通过编写配置文件同样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视频回放,不过缺点在于配置较为复杂,学习成本较高。对于 macOS,还可以使用 IINA。
2.6 视频资料有序性
作为收藏品,保持资料的有序性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这不仅方便日后查阅,看起来也让人赏心悦目。
对视频资料来说,有两种方案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件事。
-
一种是让软件代替我们来做资料的整理与归纳,这样的典型软件有 Kodi 和 Plex,前者是开源免费软件而后者部分免费同时提供会员订阅服务。
- Kodi 可以自动扫描硬盘上指定位置的视频资料 (其实还可以进行音乐,图片等资料的整理) 并和互联网上的数据库如 IMDB 或者豆瓣之类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实现资料档案的规范化,包括获取视频的海报,简介,职员信息,文件格式等等。这一过程不需要人做太多的事情,最多就简单的重命名一下,剩下的 Kodi 会完成。除此之外,Kodi 也具有视频播放器功能,其社区定制版本甚至支持外挂 DirectShow 滤镜比如 madVR,并且 Kodi 是全平台支持,从手机、电脑到电视一应俱全,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视频的串流,对于家庭影音娱乐来说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 Plex 除了也有资料整理与局域网串流的功能,同样全平台支持外,区别于 Kodi 的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Plex 允许用户透过其平台观看来自 YouTube、Vimeo 和 TED 等内容提供商的影片,以及通过订阅服务收看 Netflix、Hulu 和 CNN 等。只不过,这些服务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不是那么方便。
-
另外一种是不依赖于软件的,偏向于手工的习惯养成向解决方案,嗯直白的说就是文件命名。
这里就涉及到视频资料的命名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命名方法采用“0day 命名”,这也是 PT (Private Tracker) 站点所要求的上传资源必须遵循的命名方式:0day 名全部由英文构成,电影等影视作品的标准 0day 名格式如下: [名称][年份][剪辑版本][分辨率][来源][视频编码][音频编码]-[发布组名称] 其中,名称、年份、分辨率、来源、视频编码、音频编码和发布组名称必须要有,其余视情况而定 例子1:Blood.Simple.1984.Criterion.Collection.1080p.BluRay.x264.DTS-WiKi 名称:Blood.Simple (血迷宫) 年份:1984 剪辑版本:Criterion.Collection (CC,标准收藏) 分辨率:1080p 来源:BluRay 视频编码:x264 音频编码:DTS 发布组名称:WiKi 这是由 WiKi 组压制的一个 BDRip 成品。 例子2:Jurassic.Park.1993.2160p.BluRay.HEVC.DTS-X.7.1-COASTER 名称:Jurassic.Park (侏罗纪公园) 年份:1993 分辨率:2160p 来源:BluRay 视频编码:HEVC 音频编码:DTS-X.7.1 发布组名称:COASTER 这是由 COASTER 组发布的一个 UHDBD 原盘。 例子3:Avatar.2009.Extended.Collector's.Edition.1080p.BluRay.REMUX.AVC.DTS-HD.MA.5.1-HDRemuX 名称:Avatar (阿凡达) 年份:2009 剪辑版本:Extended.Collector's.Edition 分辨率:1080p 来源:BluRay.REMUX 视频编码:AVC 音频编码:DTS-HD.MA.5.1 发布组名称:HDRemuX 这是由 HDRemuX 组发布的一个 BD Remux 成品。 再举一个电视剧集的例子,与电影稍有区别: 例子4:My.Brilliant.Friend.S01E05.The.Shoes.1080p.AMZN.WEBRip.DDP5.1.x264-NTb 剧名:My.Brilliant.Friend (我的天才女友) 季数集数:S01E05 (第1季第5集) 集名:The.Shoes 分辨率:1080p 来源:AMZN.WEBRip (Amazon WEBRip) 视频编码:x264 音频编码:DDP5.1 (Dolby Digital Plus,5.1 声道) 发布组:NTb 这是由 NTb 组发布的一个 WEBRip 成品。 可以看到,采用 0day 命名之后,视频资料的各项参数均一目了然,这极大的增加了辨识度,同时也便于整理。 对于个人的收藏,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命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改变,比如加入中文名等。重点在于感受这种命名方式带来的明晰感与整洁感。
说到这里,视频篇基本上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3. 音乐篇
注:音乐篇中对于“音频”一词均指音乐,而视频篇中的“音频”一词实指音轨,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望读者能区分开。
3.1 基础知识
也不想说什么避免篇幅太长的话了,因为到这里全文已经超过 9600 字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不做介绍,例如采样率、采样位数、比特率等等。
-
PCM 和 PDM
PCM (Pulse-code mo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PDM (Pulse-density modulation,脉冲密度调制)。- PCM 主要经过3个过程:抽样、量化和编码。抽样过程将连续时间模拟信号变为离散时间、连续幅度的抽样信号,量化过程将抽样信号变为离散时间、离散幅度的数字信号,编码过程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成为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对于 PCM,关键性的参数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采样率和采样位数,前者决定抽样精度,后者决定量化精度。
- PDM 是一种使用二进制数 0,1 表示模拟信号的调制方式,其采样位数为 1 bit。而模拟信号的幅值则使用输出脉冲对应区域的密度表示,在实际输出的一位数据流中,只存在 “1” 和 “0”,1 的密度越大,代表该区域对应的模拟信号幅值越大,反之,0 的密度越大,代表该区域的模拟信号幅值越小。PDM 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互相转化的原理是 ΔΣ调制。
常见的音频格式中,采用 PCM 的较为多见,如 MP3/AAC/FLAC/APE/LPCM 等格式;而采用 PDM 的,基本上只有 DSD (Direct Stream Digital)。在生产环境中,PCM 的音频可以直接进行各种后期处理工作 (如混音等),而 PDM 的音频则不能,一般需要先转成 PCM 再行处理。不过,如果是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由于只涉及播放 (解码),故并无优劣之分。
-
有损和无损
通常来说,我们所说的有损和无损是相对于商业发行的 CD 而言。品质等同于 CD 级的称为无损音乐,而由无损音乐采用有损压缩编码(如 MP3/AAC 等)产生的音频文件称为有损音乐。有损与无损的区别在于所含信息量的多少,与规格无关,因此并不是所有 CD 规格 (16 bit,44.1 kHz) 的音频文件都可以称为无损音乐。 -
Hi-Res
High-resolution audio,高解析度音频。指采样率高于 44.1 kHz,且/或采样位数大于 16 bit 的音频文件。常见的 Hi-Res 音乐规格一般为 24 bit/ 96 kHz,此外也有低至 24 bit/44.1 kHz 的 Hi-Res。关于 DSD 算不算 Hi-Res,按照 Hi-Res 标准制定者和推行者 Sony 的做法,是算的,此外从规格上讲,也应当划入 Hi-Res 行列 (下文中如无特别提出,所述的 Hi-Res 均包括 DSD)。
3.2 音源
视频有片源,音频当然就有音源,而且各自的重要性是同样的。由于讨论的是数字收藏,对于黑胶唱片这类模拟介质不作讨论。
-
CD
激光唱片,采样率 44.1 kHz,采样位数 16 bit。CD 对于数字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正是 CD 的诞生宣告了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不过对于数字收藏而言,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光盘介质,而是通过抓轨之后得到的纯粹的数字文件,CD 的抓轨是无损过程,得到的数字文件和原来 CD 中储存的内容完全一致。 -
SACD
Super Audio CD,PDM 的直接运用产物。DSD 实际上是利用 PDM 将音频信号存储在数字媒体上的技术,只是如今将其等同于一种音乐编码格式,而这种技术用于的对象就是 SACD。按采样率方式计算的话,SACD 的采样率高达 2822.4 kHz,是一般 CD 的 64 倍。但由于 PCM 和 PDM 原理的根本不同,将两种采样率等同起来比较其实意义不大。不过,毋庸置疑,SACD 规格远远高于 CD,记录的信息要丰富得多,对音乐的还原也更好。对于 SACD,同样可以通过抓轨得到纯粹的数字文件。 -
Digital Music
区别于前两种依附于实体介质的数字音乐,这里的 “Digital Music” 指本身就以数字形式发行的音乐,比如国内外的一些在线数字音乐商店。具有收藏价值的一共有以下三种类型:-
Hi-Res
目前已有大量的在线音乐商店贩售 Hi-Res 音乐,如 Mora、Onkyo、索尼精选、HDtracks等,不少商店也贩售 DSD。这些商店贩售的正版 Hi-Res 音乐都带有完整的 Meta 信息,适合收藏。 -
CD 级数字音乐
国内不少在线数字音乐服务提供 CD 级音乐的流媒体服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 CD 级音乐有不少跟真正的 CD 有差距,表现在比特率和频谱等方面。国外当然也有提供此类服务,只是较少。 -
AAC
部分在线音乐商店销售比特率为 256 kbps 乃至 320 kbps 的 AAC 编码的音频文件,虽然是有损编码,但渠道正规,一般是发行商直接提供而不是自行根据 CD 转制,且 AAC 编码不论是在压缩比方面还是压缩质量方面都比 MP3 编码优秀很多,所以有一定价值 (换句话说,MP3 不具有收藏价值)。特别要提出来说的是 iTunes 商店。
iTunes 商店销售苹果自行研发的 “iTunes Plus” 音频,采用 256 kbps (VBR) 的 AAC 编码(编码器为苹果自研),虽然依旧是有损编码,但与 CD 规格的音频实际相差无几,频谱饱满,并且没有 DRM,而体积却比 CD 规格的音频小非常多。此外,iTunes 商店还销售部分带有 “Mastered for iTunes” 标识的音乐,这部分音频文件直接由母带转制,音质一般会高过 CD。
还有一点,在 iTunes 商店购买的 iTunes Plus 音频全部带有极为完善且正确的音频 Meta 信息,包括内嵌高分辨率的封面,完整的词曲著作人,艺术家,以及专辑轨道标识等,还包含购买人的相关信息如邮箱、姓名和日期等等,从这一点来说,iTunes Plus 音频所具有的收藏价值被提升了很多。下面举一个 iTunes Plus 音频所包含的 Meta 信息的例子:General Complete name : D:\...\02 Tristram.m4a Format : MPEG-4 Format profile : Apple audio with iTunes info Codec ID : M4A (M4A /mp42/isom) File size : 15.0 MiB Duration : 7 min 41 s Overall bit rate mode : Variable Overall bit rate : 274 kb/s Album : The Music of Diablo 1996 - 2011 Album/Sorted by : Music of Diablo 1996 - 2011 Album/Performer : Matt Uelmen Part/Position : 1 Part/Total : 1 Track name : Tristram Track name/Position : 2 Track name/Total : 17 Performer : Matt Uelmen Performer/Sorted by : Matt Uelmen Composer : Matt Uelmen Genre : Soundtrack ContentType : Music Recorded date : UTC 2011-10-21 07:00:00 Tagged date : UTC 2018-11-03 23:50:41 Copyright : ℗ 2011 Azeroth Music Cover : Yes Rating : None AppleStoreAccount : (Hidden when posting) ownr : (Hidden when posting) AppleStoreCatalogID : 526272100 AlbumTitleID : 288864965 cmID : 288864965 PlayListID : 526272040 GenreID : 16 AppleStoreCountry : United States PurchaseDate : 2018-11-03 15:43:24 Title/Sort : Tristram Vendor : azeroth:isrc:USQ771200025 Audio ID : 1 Format : AAC LC Format/Info : Advanced Audio Codec Low Complexity Codec ID : mp4a-40-2 Duration : 7 min 41 s Bit rate mode : Variable Bit rate : 256 kb/s Maximum bit rate : 325 kb/s Channel(s) : 2 channels Channel layout : L R Sampling rate : 44.1 kHz Frame rate : 43.066 FPS (1024 SPF) Compression mode : Lossy Stream size : 14.4 MiB (96%) Language : English Tagged date : UTC 2018-11-03 23:50:41
总之笔者看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这才是数字收藏应该有的感觉。
-
3.3 收藏取向
其实对于数字音乐的收藏,比较简单,把握两个方面就行了。一个是音频的采样规格,即参数信息,这决定了音频文件记录的有价值信息的多少;另一个就是像上文贴出来的 Meta 信息,这体现了对创作者的一种尊重和了解。
对于前面提到的音源,按常理的顺序应当是:Hi-Res/SACD -> CD (包括数字渠道和实体渠道) -> AAC
但是鉴于 iTunes Plus 音频完善的 Meta 信息和易于建立收藏库的特点,其实也可按照下面的顺序来收藏:
Hi-Res/SACD -> iTunes Plus -> CD (包括数字渠道和实体渠道) -> AAC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听感对于收藏有什么影响。有读者可能会说人耳最多也就只能听到 20 kHz 的声音,CD 的采样率已经足够了,那么还有必要去收藏高采样率的 Hi-Res 吗?
先说答案,有。具体解释可以参考 这篇回答。
多说一点,笔者认为实际听感和收藏本身没有关联,收藏只需要关注信息量,是完全理性的,而听感则由于主观性因人而异。但是读者可能想反驳说所谓收藏数字音乐,最后还是要落到听上,耳朵收货。的确如此,收藏的目的一是为了保存和记录,二是为了享受,至于怎么考虑这两者的关系,就请读者自行斟酌了。
3.4 Bit Perfect Playback
与视频播放不同的是,由于人耳的局限,播放方式的不同对于实际听感的影响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此外,视频播放具有硬件上的通用性,而对于音频来说,比起折腾怎么来正确播放音乐 (在软件上下功夫),远不如采用更高级和专业的硬件设备所获得的提升大 (比如优秀的 DAC,高质量的功放以及高素质的耳机或音响等)。
直白地说,要听到更高品质的音乐,直接投入资金换来的回报较大 (嗯,就是加钱)。
不过,在这里探讨下软件层面的东西依然是有意义的。
音频播放的理想形式是 Bit Perfect Playback,这是说在音频流送达 DAC 进行数模转换之前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其中显著的特征就是采样率和采样位数。在现代数字音频系统中,尤其在那些不是专为音频播放而设计的系统中 (如电脑,手机等),SRC (Sample-rate conversion,采样率转换) 是经常出现的事,这是因为在这些系统中常常需要在同一时间对多个音频流进行混合,而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让所有要混合的音频流使用同样的采样率。而音频流经过 SRC 之后,其品质会劣化,尤其是对于非整数倍的 SRC (如 44.1 kHz -> 48 kHz),劣化明显。
所以,简单地说,在这些系统上实现 Bit Perfect Playback 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或者说绕过 SRC。
说实话,并没有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有所得就有所失。而且音频播放受硬件条件的制约实在太大了,对于一般用户实在是没有折腾的必要 (笔者还是折腾过的),还是那句话,请使用更好的硬件。
不过对于 Windows 用户笔者有一句忠告,播放音乐时选择 WASAPI (Windows Audio Session API,Windows 音频会话 API) 而不要使用 Direct Sound。很多播放软件中都有这个设置项,这样做之后至少会好上那么一些。
另外,对于 DSD,由于其编码的特性,特别适合采用硬件解码,而与此对应的软件解码却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具体来说,DSD 的播放有三种形式:Native (源码输出,硬件解码,品质最佳);DoP (DSD over PCM,把 DSD 的音频资料放进 PCM 的架构中,以 PCM 的方式传输,在接收端再抽取成为 DSD 形式,然后进行硬件解码,理论上讲没有品质损失);PCM (将 DSD 转为 PCM 之后进行解码,品质有损失)。
3.5 音频资料有序性
音频资料的相关信息都写在 Meta 信息中,换句话说,与文件名没有关系,因此对音频文件重命名意义不大。而保持音频资料的有序性,重点就在于保证 Meta 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目前,Meta 信息最为完整的,是 iTunes 商店的 iTunes Plus 音频,因此可以此作为标准。但实际上,要获得像 iTunes Plus 音频这样完善的音频信息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因此很多时候只能降低一些标准,保持基本信息的完整就可以了。
具体来说,有很多音乐软件都提供音频资料整理的功能,他们可以自动将本地音频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曲库关联,并填写完整 Meta 信息,极为省心,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 iTunes 和 foobar2000。其中 iTunes 比较傻瓜化,也很美观 (特指 macOS,在 Windows 下的就比较难看了),而 foobar2000 可定制选项多,尤其是还有各式各样的皮肤,也值得尝试,不过可能花的心思会多一些;不过,iTunes 不支持导入 FLAC 格式的音频资料,这一点让人很是费解。
当拥有完整的 Meta 信息之后,做任何事都会显得很轻松愉快。比如按专辑、艺术家、音乐类型等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音乐收藏库的成就感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下面是笔者早期使用 foobar2000 的一个场景:
音乐篇到此结束。
4. 书籍篇
由于本文篇幅实在太长了,因此请读者转为收藏纸质书籍 (* ̄▽ ̄*)。
5. 多说一点
-
如何看待 Apple Music 这类音乐订阅服务以及 Amazon Prime Video 这类视频订阅服务,能否以此建立数字收藏?
这类会员订阅服务就其本质而言是形成用户捆绑,增加用户粘度,从而有利可图。会员们所拥有的权利极为有限,尽管服务提供商支持离线下载,但是都附带了 DRM 和很多其他类型的限制,结果就是用户被牢牢局限于服务提供商所营造的生态圈内,用户所能享受到什么样的体验完全由服务提供商决定。此外,就内容而言,虽然丰富但却不具有可保存性。比如某些东西可能说不见就不见了,用户除了抱怨一下什么也做不了。因此,这类收藏是不稳定的收藏,也是高度局限毫无自由的收藏。从这一点来说,其与收藏的本意已经背道而驰。我们收藏一件东西,是希望对其有完全的所有权和充分自由的支配权,如果不能满足,那其实对收藏来讲意义不大,所以笔者不认同其属于数字收藏的范畴。
但是,这类服务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笔者看来,特别适合那些渴求大量资源而对体验要求较低、并且不在乎自由度的人群,比如只是想听听歌、看看剧,并不想作为一种财富保留下来因而对其得失也就不会在意。这样就完全对上了服务提供商的胃口从而成为目标人群。 -
如何看待 DRM,破解 DRM 难道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首先,DRM 其本身恐怕就够不上正义之名。DRM 所起的作用并非像其名称一样是在保护数字版权,其实质上保护的是利益。在当前社会,DRM 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也很合理,但这不代表它就是一种象征正义的东西。恰恰相反,DRM 更像是以恶制恶。而这其实也说明了破解 DRM 也并不是什么正义的行为。破解或是盗版行为一开始的动机往往并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获得自由。在笔者看来,通过 DRM 来赚取更多利润其实是下下之策。 -
从哪能得到那些高质量的资源,除了购买之外?
对于视频,最优质的资源往往存在于 PT 站;对于音频,可以去论坛探索。 -
如何看待压制组、字幕组这类非盈利的组织?
这群人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虽然他们从事的是盗版事业,但他们的动机不在于获取利益,而是出于爱和奉献。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而对此没有爱的人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成品。因此,如果你曾受益于他们的工作,不论字幕组的翻译好或不好,压制组的成品质量高或不高,在评判他们之前对他们应有最起码的尊重和感谢。 -
正确的数字收藏观?
力所能及的支持,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益求精的品质,虚心向诚的学习,热情友好的互助,明辨是非的能力,乐此不疲的心态。
6.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历时 3 天完成,字数超过了 13000 字,这是笔者在开始写之前所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在写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笔者审视了一下写下的内容,发现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是在立足自身夸夸其谈而已。即便如此,还是坚持将其写完了。回想上次什么时候写过这样长的一篇文章,一时还真的想不太起来,或许确实就没有过。不管怎样,算是完成了一项不起眼的工作吧,还是可喜可贺的。
如果有读者觉得本文还算有那么一点点帮助或是看完之后觉得并不那么糟糕,那么作为作者的我就已经非常开心了。毕竟能得到一点认可总比全是嘲讽和批评要好得多得多得多。
虽然不太可能有人想转载这样的一篇文章,不过如有此意,还烦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谢谢。